诱发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呢,第一个就是缺乏运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变得越来越忙碌,经常就坐在办公室里头缺乏运动,导致血液循环慢,血管脂肪慢慢积累,从而出现了糖尿病。
还有第二个是家族遗传,糖尿病是有遗传的,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如果家族中有出现糖尿病患者更加容易得糖尿病。第三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习惯熬夜、喜欢抽烟喝酒,喜欢大吃大喝等生活习惯,都会诱发糖尿病。
第四个是压力过大,现在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人们容易变得焦虑,因为身体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容易引发身体代谢失调,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糖尿病除了不引起血糖升高之外,还会产生各种危害。第一个就是伤害肾脏,糖尿病有很多并发症,其中肾脏受损是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会出现肾功能的衰竭,这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就是伤害神经系统,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神经系统病变,它会引起四肢麻木、冰冷、刺痛等症状。
第三就是影响身体代谢,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的缺乏会让身体糖代谢出现紊乱,加速身体里面脂肪蛋白质的分解。
第四是伤害眼部健康,如果糖尿病病情严重,会伤害眼部健康,出现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甚至是失明。
总体来说,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者机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两者兼备,而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储存。
当前,除了部分特殊类型糖尿病的分子病因明确外,绝大多数糖尿病的分子病因尚不明确。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但是,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研究已经非常明确,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生活方式。如果要减少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改善促进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社会环境是根本出路。
基本病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已经发现有50多个遗传变异与1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2型糖尿病的发生同样与遗传因素相关,目前已经发现400多个遗传变异与2型糖尿病或高血糖发生的风险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遗传背景只是赋予个体一定程度的疾病易感性,并不足以致病,一般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多个基因异常的总体效用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环境(体外)因素
与1型糖尿病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不明,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1型糖尿病的环境原因之一,包括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这些病毒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并可启动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胰岛β细胞。
一些化学毒物如灭鼠剂吡甲硝苯脲等,也可导致胰岛β细胞的破坏,从而诱发1型糖尿病。近几年来,随着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广泛使用,该类药物所导致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有明显增多。
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中显得尤其重要,具体包括年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等等。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增高的最重要环境因素是导致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社会环境。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统对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发动攻击,即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和消失并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缺乏。
糖尿病的病因大体上分为四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相关糖尿病、其他类型相关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半跟感染以及免疫异常有关;2型糖尿病是指由于生活方式、肥胖等各种因素导致的胰岛素抵抗,中国人群当中大概90%-95%都属于2型糖尿病;第三个类型糖尿病是跟妊娠相关的糖尿病,由于怀孕期间胎盘激素的影响,还有母亲生活方式以及代谢影响导致的血糖升高,是妊娠相关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包括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引起的类固醇糖尿病,现在也归在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当中。还有一类属于跟基因突变相关的,比如常见的MODY,原来叫青少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后来证实是基因突变相关的糖尿病。
糖尿病可能与精神因素、肥胖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系。
1.精神因素: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肥胖因素: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
3.遗传因素: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Ⅱ型糖尿病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Ⅱ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Ⅰ型糖尿病。
若患者患有糖尿病,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免出现并发症。
上一篇:太原疫情防控最新政策
下一篇:怎么在微信里群发信息
发表评论